郑州在线

中听 把壮美的殷墟交给下一个600年

健康 用户:张宁光 1347℃
中听 | 把壮美的殷墟交给下一个600年

评论员 李长需

殷墟能“开口说话”了!

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馆内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开端。4000件套文物,等于给殷墟长出了4000张“嘴巴”,从不同角度开讲殷墟的花样年华。这种可亲可近的感觉,瞬间拉近了游客与殷墟的距离,也让殷墟“沉睡”的历史文化,“复活”起来。

这种兴奋是真切的。遥想殷墟博物苑开放当年,曾冒雨前往拜访,印象中,只走马观花观看了几个车马坑,和妇好墓中有限的文物,其余的则看无可看。与自己所读文字中,殷墟那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考古成果,反差很大。我想很多游客可能跟我一样,会悬想那些更多的殷墟出土的文物,期待通过它们能将殷墟与我们建立更紧密的链接。

这种失落与遗憾,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也深有体会。他刚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时,发现里面展馆宏大但大部分区域未开放展览、藏品丰富多样但99%锁在库房、参观游客数以万计但仅是走马观花,看着游客离去的背影,他非常遗憾与失落。为了改变现状,“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单霁翔决心开展三年大刀阔斧的环境大整治。

通过三年的努力,他和团队将故宫的9371间房子都整理得干干净净,使故宫开放了更多的区域,举办了更多的展览,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与观众见面。截至2018年底,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超过总面积的80%。“文物只有被陈列出来,为大众所悉知,才能恢复自身的尊严。”这是单霁翔的深刻认知。

殷墟其实和故宫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如何为尘封的文物恢复自身的尊严?如何“把一个壮美的殷墟交给下一个600年”?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殷墟的考古发掘,持续了近百年。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仅解放前殷墟就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解放后,又在1955年春到1966年春、1969年春至1997年、1997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的遗址、建筑群和文物等,极为丰富。但对于大众来说,这些发掘出的遗址、建筑群和大量文物,因为缺乏展出的条件,并不为他们所知悉。即便后来也建造了殷墟博物馆,也因为展馆面积有限,展品也十分有限,并不能呈现殷墟的全貌,游客来到殷墟,也像之前到故宫一样,走马观花的居多,而对于一个丰富多彩的殷墟,总会有着一种隔膜的惆怅。这并不利于殷墟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殷墟遗址长久的发展和保护。

“把一个壮美的殷墟交给下一个600年”,这或是殷墟博物馆新馆的雄心。无论从展馆面积来说,还是从展出文物数量来说,新馆都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多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把“壮美殷墟”复原工程有缺憾的那部分弥补过来,完整地呈现出一个3000多年前的中国,使之可近可感。

如果说金石学家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拉开了考证殷墟的序幕;如果说董作宾1928年开始殷墟的第一次挖掘,拉开了揭开殷墟神秘面纱的序幕;那么,这一次新馆开馆,则拉开了全面展示“壮美殷墟”的序幕,实现了海峡两岸几代人的夙愿。希望这种展示,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