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明,是华夏文明神秘多彩的篇章之一。
如果说从前人们对于商,只能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殷始王次于夏,民分为八族,以四方之地为其国”等文献记载中了解,那么120多年前,甲骨文的偶然现世,甲骨文研究热潮的掀起,尘封3000多年的商王朝的历史迷雾终于被徐徐拨开,中国信史更是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
此后,随着甲骨文出土地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开展,完善的礼乐制度、发达的青铜铸造、灿烂的文字文化、农林牧渔猎生产状况……中华文明早期灿烂辉煌的商文明,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了世人眼中。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2月26日,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正观新闻记者走进馆中,探秘商文明的魅力所在,看看新馆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与巧思。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举办
新馆设计理念来源于诗经
殷墟博物馆新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位于安阳市殷都区纱厂路西段。
沿着河道漫步,远远望去,殷墟博物馆新馆整体犹如一尊巨型青铜方鼎,庄严大气;走近瞧,门头以甲骨文书写着“大邑商”三字,意趣十足。新馆与古朴、深沉的遗址融为一体,更与殷墟宫庙遗址隔河相望,回应着殷商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以《诗经·商颂》为源,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老馆的地方有限,不能把商文明串联起来。”在新馆开馆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执行副馆长岳占伟感慨万分,面积更大的新馆的建立,解决了他一直以来挂心的痛点。
此次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包括“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个部分,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阐释商文明的世界意义。设有“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等四个专题展览和一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90%以上都是由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自1950年春天以来发掘的文物精品。
据岳占伟介绍,新馆将都城、手工业、玉器和文字这四个构成文明的基本要素融入商人的生活。以商代出土文物为依托,新馆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再现了从商族起源到帝辛失国近600年的历史,将文物、文献、甲骨记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相结合,让观众能够沉浸式步入甲骨文和文献中的“大邑商”。
作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塑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早期中国的出彩时代
商代的安阳,系典型的“表里山河”之地,是商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
商王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内服”与“外服”,即商甲骨文中所谓之“中商”与“四土”。馆中《王畿与四方》专题展,集中展示了河南、山东、安徽、湖南、四川、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多个省份的商代文物。
来自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大辛庄遗址的陶器、内蒙古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铜器……四方文物分列展厅不同方位,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铜方彝等文物位于中心,与来自四方商代遗址的文物,遥相呼应,展示中华商文化的互动交流。
“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厅
以车马坑为代表的遗迹展是殷墟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正观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新馆一层的“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厅参观。23架土马车,再现车粼粼、马萧萧的都城盛况,从商代马车构造到功能及改良,充分展现了商人在科学技术创新上的不懈追求、精于创造的智慧才干和千里驰骋的宏大图景。
此次展厅的车马坑中,有一架车十分吸引眼球,车前俯身埋着两个人,说明这很可能是一种人力车,文献称为“辇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表示,这辆车是2017年于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发掘出土的。
埋藏三千多年,很多马车早已腐烂成泥,“我们的考古学家就是靠着木质的纹理,一点点将其清理出来的,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独门绝技”,何毓灵称。透过车马坑,我们仿佛能窥见考古工作者们手持工具,趴在坑中耐心拂去历史尘埃,让黄土下的马车、人殉与车架、配饰等各处细节以及其包含的意义价值,一点点重现天日。
展馆二楼,成排的铜钺、铜短剑虽蒙锈迹,仍展示着商王朝往昔的军事力量;禾、黍、麦等农作物、先进的农业工具及管理体系的展出,诉说着商代农业的全貌;牛、马、羊、猪、狗、鸡等牲畜家禽的骨骸讲述着商代畜牧业较为齐全的种类与科学的生产方式。
此次有不少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如集中展示110余片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藏坑出土甲骨,生动还原商代“王子”形象;还有全部的亚长墓出土文物,通过多学科研究和科技考古手段,还原了三千年前商代将军的戎马一生……
从现世到百年发掘过程中的不易,这些灿若星辰的珍贵文物、甲骨文献和考古成果,深度阐释了商文明蕴含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世人更直观地感受以商文明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出彩时代。
科技亮点为新馆锦上添花
将谷物投进炊具、蒸腾发酵后得到的美酒,倒入盛酒器。想要品尝便执铜勺从盛酒器中舀出适量液体,分装入斟酒器,方便倒入饮酒的杯中畅饮。参观之中,这样一系列的青铜酒器使用过程,通过3D数字化技术,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了记者眼前,令人惊叹。
通过数字技术,新馆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
裸眼3D技术
游走于馆中,沉浸式数字技术给人带来不少惊喜。郑州商城的杜岭方鼎、山东苏埠屯的亚醜青铜钺、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殷墟妇好墓的跪坐玉人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通过裸眼3D技术在同一空间完美呈现,让人忍不住想隔空触碰;悬空操控屏幕进行甲骨文答题闯关,娱乐之中把知识牢牢记在了脑海中……
此次新馆在于汇聚考古新发现,全面呈现研究成果。立足于“考古事业居功至伟”的文化自信,对近年来殷墟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如陶家营遗址、辛店遗址以及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展示。
据了解,今后,新馆不仅是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也将承担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科技检测、研学教育、游客服务等方面功能,为殷墟科技考古和文物的研究、保存、展示提供高标准的设施条件,是新时代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又一代表力作。
全景视角背后的辛勤付出
从商人屡迁,前八后五到政局稳定,四方来朝,展厅梳理了商代的历史脉络。从殷墟都邑的介绍,王畿与四方的文化交融,甲骨通灵的占卜制度,秩序分明的礼制特征,再到职官制度……殷墟博物馆新馆之所以能如此立体而宏大地展现商文明,是各方努力的一个缩影。
作为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殷墟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汇集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以其高度复杂化的王权国家性质为国际学术界所熟知,是世界文明体系的重要一环。
刻辞卜甲
1950年4月,筹建之中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恢复了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至今已70余年,从未中断。大家耳熟能详的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妇好墓、亚长墓、洹北商城等等,都是考古研究所下属的安阳工作队几代考古学家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努力的成果。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内考古力量,聚焦夏商文明研究,殷墟都城布局研究取得突破。此外,殷墟和周边聚落关系进一步清晰,殷墟外围陆续发现超大规模铸铜遗址—辛店遗址、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陶家营遗址、商代晚期聚落—邵家棚遗址等,勾勒出以殷墟为核心,周边中小型聚落拱卫的商代都城的恢宏图景。洹北商城铸铜、制骨、制陶作坊区的发现及洹北商城郭城城壕的确认,极大地推动了商代中期考古学研究。甲骨文研究也有新进展,更加科学认识商人的社会生活。
“新馆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明殿堂。”如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所言。新馆一方面以高质量高水准的展览,全面展现灿烂辉煌的商文明及其对中国后世的重要影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与中国文字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形成集群优势、文物资源优势,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搭建商代出土文物资料、历史文献的数据服务中心。
同时,随着殷墟考古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馆的科研教育、国际交流功能将更加突显,成为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阵地,有望成为聚焦甲骨文、商文明专题研究的学术研究高地、人才培育基地和国际传播平台。
以新馆为依托,可以更好展现中国在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原则和态度,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成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传承问题提供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
如何将殷墟博物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看来,博物馆工作是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未来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顶级博物馆开展良性互动,大力打造高水平的原创精品展,宣传殷商文化。”陈星灿表示,今后要讲好殷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加强殷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及时展示最新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
(正观新闻记者 程子鑫 古晨茜 文/图)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