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线

陈国桢代表改变圈养现象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美食 用户:张宁光 1913℃
陈国桢代表:改变“圈养”现象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郑州3月10日电(辛静)“河南部分学校,尤其是小学校园存在着‘课间静悄悄’的现象。‘课间10分钟’不仅仅是课间的问题,而是‘双减’之后的学生身心健康、家校关系、学校管理等各种问题的集中体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带来了关于“把小学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的建议。

“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陈国桢说,但目前来看,“课间圈养”问题仍相当普遍。过度约束孩子的课间活动时间,长期囿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

10分钟很短,但也可以很丰富。自由奔放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如何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陈国桢认为,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

“首先应更新意识,正确认识课间生活。”陈国桢说,学生在校生活不只包括学习生活,还应有丰富多彩的课间生活。教育管理者应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学生交往的媒介,是学生展现天性的行动,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游戏获得自由与乐趣、满足人际交往需求,还可以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建立制度保障,严格把控课间安全。陈国桢认为,教育部门要行动起来,帮助家长和老师甩掉“枷锁”。“比如,对教师进行安全培训,使他们掌握应对安全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定期对学生进行通俗易懂的安全教育。”陈国桢说,建议建立校园安全责任分摊机制,比如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可以分散个体风险,帮助校方承担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此外,在活动举办前制定安全管理预案,活动中安排教师、管理者、安保人员等保护学生的安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汇报,为下次更好举办类似活动积累经验。

家校合育,对话沟通达成共识。“教师应将课间10分钟的益处、存在风险、防范措施等向家长进行说明,并倾听家长困惑,取得家长支持。”陈国桢表示,家长更要勇于承担子女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从儿童的长远利益出发,支持儿童在课间进行自由探索,并教育其做好自我防护,而非因噎废食。

“此外,应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还应着力推动以下几项工作。”陈国桢认为,一是创新课间活动形式,增加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二是落实全员育人,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都应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必要的教育;三是鼓励各班自主创编室内游戏,让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有合适的游戏玩,而且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