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是我每次到北京必去的地方。每每望着纪念堂外长龙般的参观队伍,我便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因为伟人毛泽东,更因为当年我有幸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
1976年12月10日至2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参会人员是全国省、地、县三级书记和国营农场、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及“上山下乡”知青代表、解放军代表共5000余人。当时,我作为中共河南省新乡地委副书记,同地委第一书记王九书一起,率领全区县委第一书记及其他代表共24人参加了大会。
^
毛主席纪念堂施工工地
那时,毛泽东主席刚刚去世3个月,全国亿万人民还沉浸在对他老人家的无比思念之中。当与会人员得知正在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纷纷向党中央强烈要求去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当时,我们河南代表都住在京西宾馆南工字楼。23日夜,我接到河南省大会办公室通知,说党中央同意代表们的请求,决定让代表们分批参加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义务劳动,河南代表参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是次日上午。
得知消息,全体代表欢欣鼓舞,我更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毛主席生前那慈祥和蔼的面容以及魁梧伟岸的体魄,如电影般一幕幕闪耀在我的眼前。
1935年,我出生在河南沁阳南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日军侵占家乡,到处烧杀抢掠,我家几遭洗劫,父母多次被毒打,为活命先后两度背井离乡,我在饥饿、恐惧与死亡线上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时代。
幼时的苦难和后来毛主席、八路军的影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反压迫、求生存的种子。我先后担任村儿童团团长、学生会大队长、学生会主席及“小先生”,积极组织同学站岗放哨、传递革命信件,后来还参加反奸反霸、惩治“还乡团”及土地改革和支援解放战争等社会宣传活动。17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冬,沁阳解放。不久,我们南王村小学就请到了一幅毛主席巨像。学校张其智老师让我这个村儿童团团长、学生会大队长亲手将这幅巨像挂在了教室南墙的正中央。每天放学时,同学们都自觉地向毛主席他老人家行鞠躬礼,甚至还有人跪地叩头……
我在回忆往事中似睡非睡地躺了一晚,天亮了,我急忙起床,发现大家都与我一样,几乎一晚没睡,但都精神抖擞。
早饭后,我们河南代表团悉数登上几部早已等候在宾馆的车。车缓缓启动,大家情绪激动,谈论着纪念堂建成后会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要去参加什么劳动,是搬砖,还是挖土。我说:“无论让干什么,我们都干得了!”大家纷纷赞同。
^
当时每天前来毛主席纪念堂参观劳动的全国各地干部职工络绎不绝
令人向往的纪念堂工地场面宏大、机械林立、人流如织。施工指挥部的一位同志先介绍说:“建造毛主席纪念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纪念堂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现今实际建筑面积为33867平方米——编者),主体呈正方形。计划昼夜施工不停,半年时间内落成。”随后明确我们的任务是在工地西北角,为大厦基础培土。
走向任务地点时,我们的心情既激动又沉重,还有敬畏。我身边是辉县、沁阳、济源、温县等几个县的县委书记,大家默默地拿起工地上备好的铁锨,用心地将本来就很细碎的黄土砸得更碎,然后再一锨锨撒入基坑。我觉得自己举起的每一锨黄土都是沉甸甸的,里面饱含着我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
毛主席纪念堂工地施工人员们迎接延安送来的松树
我又想起1958年9月中旬,我作为沁阳县委办公室主任还在湖北武汉洪山大礼堂与毛主席一起看过戏,当时,我就坐在他老人家的后面,只隔着4排座椅。虽未能与他老人家有更近的接触,但足以让我欢欣鼓舞。
1968年至1975年我主政沁阳期间,遵照毛主席“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改变中国“一穷二白”面貌的教导,带领民众苦干实干,使沁阳由一个贫困县变成文明富裕强县……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人民的今天,更没有我的今天!
我沉浸在对他老人家的无限思念之中,虽然铲土汗流如雨,却丝毫没有疲劳之感。
干得正起劲,忽然听到河南省大会办公室的同志喊大家集合,说该轮换其他人参加义务劳动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大家都不由得再多铲了几锨土,真的舍不得离开。坐上车,我看看手表,已是将近11时了。
^
各界人士冒雨参加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义务劳动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我携妻专程进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当天我们未能赶上进入纪念堂,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排在了长龙般的瞻仰队伍里。进入纪念堂,走在红色的地毯上,人们都屏住呼吸。看到毛主席的遗容,我顿时热泪盈眶,更有人失声痛哭起来……我和妻子同瞻仰的人们一道,向毛主席深深鞠上一躬。要离开了,可大家都放慢了脚步,任由后边的人推着前行。
走出纪念堂后,我思绪万千,咏出一首《首瞻毛泽东主席遗容》的小诗:“昔幸武昌拜伟颜,北京堂里遗容瞻。勋功盖世山河改,思想光辉代代传。”
(口述/张贺兆 整理/赵倡文)
责编 丨 叶筱
美编 丨 黎珊
复审 丨 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