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沉浸式的思政课
花样翻新的思政课
……
3月14日上午
集中采访团走进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3月14日下午
第二站
集中采访团来到洛阳
解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
正确“打开方式”
接下来跟随小编的镜头
一起直击现场
↓↓↓
行走的思政课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大中小学3位思政课教师
围绕“探源文明曙光 传承中华文脉”主题
分别开展沉浸式教学
集中采访团跟随师生们的脚步
走进“最早的中国”
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偃师区实验小学思政课教师赵宏斌
《探源华夏文明》授课现场
赵宏斌通过“启蒙之光”“生民之望”和“力量之源”三个单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启迪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偃师区伊洛中学思政课教师王真真
《寻根最早中国 守望文化家园》授课现场
王真真设计“博物馆里寻根”“生活中探源”“守望文化家园”这三个环节开展教学。她通过一系列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博物馆中重要文物和文献,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当今中华文化蓬勃发展实例,展示中华文化新时代的活力,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并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贡献。
洛阳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王志冰
《探源文明曙光 传承中华文脉》授课现场
王志冰以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为线索,分别讲解二里头城市遗址、绿松石龙型器、乳钉纹铜爵,形成了体验性、适应性、探究性实践学习的教法和学法,打造“沉浸式”“非约定式”思政实践教育,带领学生感悟最早的“中国”的轮廓,见证中华民族最初的辉煌与荣光,引导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媒体记者集中采访师生
一体化教学“金课”展示
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走出
回味着古老的文化底蕴
集中采访团来到了洛阳师范学院
持续感受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融会贯通
大中小学共4位思政课教师
围绕“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主题
分别进行“金课”展示
一体化教学“金课”展示现场
洛阳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窦颖主持
小学学段
《请到我的家乡来》
嵩县江苏双语实验学校思政课教师
于琳琳
于琳琳以河南文旅“出圈”为契机,邀请朋友到“我的家乡”来做客,分为印象家乡、行走家乡、代言家乡、热爱家乡四部分,激发学生探索家乡的欲望,以实际行动践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誓言,做新时代听党话、跟党走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初中学段
《奏长河古韵 绘老城风华》
洛阳市状元红初级中学思政课教师
许晓桦
许晓桦根植于洛阳传统文化,结合文旅时政热点,通过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打造沉浸式课堂,从日常事物中感受到老城文化、洛阳文化,增强保护和弘扬老城文化的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操。
高中学段
《一品洛阳城 千载霓裳梦》
洛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
杨艳
杨艳立足学生实际,以汉服为载体带动学生挖掘洛阳文化资源,通过“溯汉服文化之源”“析汉服文化之辨”“传汉服文化之承”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家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学段
《家国情怀浓 青年新担当》
洛阳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
栾波
栾波围绕“家国情怀是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凝心聚力的客观需要”“家国情怀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家国情怀是应对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三个方面讲述,激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力培养、上下贯通、形成合力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在“金课”展示现场
专家进行点评
对老师们的课堂表示肯定
↓↓↓
洛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党总支副书记、主任
齐振富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朱继军
媒体记者观摩、采访
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
精彩的思政课是怎么上出来的
在一间教室
洛阳市河洛云思政一体化虚拟教研室成员正
围绕“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开展集体备课
研讨各学段教学内容及边界、教学方法和手段
集中采访团深入其中
了解到了好的大中小学思政课
是怎样实现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集体备课现场
媒体记者集中采访
洛阳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亮点
据介绍,近年来,洛阳市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并实施了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金课”开发、非约定式思政实践课等多形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质效得到有力提升。
高位引领,把思政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把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进行推进和落实;高标谋划,把搭建平台作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搭建机制平台,搭建工作平台,搭建资源平台;高效落实,把协同育人作为推进青少年螺旋式成长的有效载体,学段协同,部门协同,社会协同;高维创新,把精品课程打造作为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备课主题系列化,授课内容生活化,展示形式多样化,参与群体普遍化,展示课程精品化。
洛阳师范学院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亮点
据了解,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洛阳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安排部署,不断推动洛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地落实。
强化担当意识,坚持高位推动。2019年12月,洛阳市教育主管部门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列为2020年度工作要点,并推动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洛阳师范学院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出发,主动承担了洛阳市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任务,迅速形成了学校党委主导、宣传部主抓、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参与、其它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推动格局,并从2020年开始,持续将洛阳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列入学校工作重点。注重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确立了“建机构、搭平台、办活动、促研究、重实践”的建设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教师队伍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教研活动一体化、实践研学一体化等,持续做好一体化建设中各项具体制机制设计工作。积极开展活动,建设成效突出。先后4次承办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从2020年,坚持一个季度举办一次全市范围的大中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活动,相关成果被国家级、省级媒体广泛报道。
记者手记
昨天 一天的思政之旅
匆匆结束
从课堂到博物馆
从理论知识到文化润心
河南思政教育的扎实、新颖、精彩
让记者们连连称赞
大公网记者 高攀
作为一名学习者、见证者、记录者,我有幸走进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洛阳市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沉浸式的“行走的思政课”,这让我对思政课这一门独特的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政课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此推动他们进一步探索世界。
洛阳把思政课纳入研学课程中,把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局限,以研学实践、现场教学、讨论互动等形式,开展了灵活、生动、沉浸式的思政课,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知识、探源文明曙光;在研学的旅途中,学习历史、感知华夏文明,进而更好地启迪学生,更好传承中华文脉,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不可估量的思政力量。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记者
高冬丽
昨天下午,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悄然进行,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课堂搬到了这里,学校老师和博物馆讲解员共同为他们上课。
采访中,一位中学生说,她跟随老师寻根“最早的中国”,在惊叹先民勤劳智慧的同时,也为自己是华夏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说这些话时,她眼里有光,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一位小学生说,他学习到了大禹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他的眼里也闪烁着光芒。看得出,他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问,课堂怎么样?老师讲得怎么样?我相信,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人。学生们的回答已经给课堂打了分。
我知道,打造能让学生打高分的思政课,功夫在背后。我很好奇这样的课堂背后有何妙招?昨天下午的河洛云思政一体化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让我找到了答案。同样关于文化的主题,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课堂设计与目标。“真刀真枪”提意见,“见筋见骨”说不足,没有客套、不怕红脸,大家的目标很一致:打磨好每一节思政课。
我省一直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了1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我相信,河南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会花开满园,届时,我会继续把“河南办好思政课”的故事讲给你听。
大河报记者 牛洁
思政课原来可以这样“活”!通过在洛阳的采访,我彻底打破了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学生们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件件文物,“沉浸式”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信。课堂搬进博物馆,“行走的思政课”当之无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展示环节,花样翻新的课堂形式更是层出不穷——“穿越风”短剧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汉服文化,原创rap生动形象地宣传了老城文化,好玩、有趣,令人惊喜!
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环节,大中小学几位思政课教师展示备课思路,互评共享,干货满满。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非常关键。通过采访,我可以感受到,经过摸索、尝试、凝炼、创新,我省思政课老师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密码;我省的思政教育成果显著,也必将激励更多的学生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赵浩男、贾元格
摄影 黄发强 侯成浩;视频 宋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