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好家风,奠定了社会好风气的基础。为以榜样为标杆、让模范强引领,我们向您全面呈现河南郑州12家“最美家庭”的“最美”风采。
他与喉癌抗争了26年,他在交警岗位上发光发热,漫长的岁月里,母亲、妻子、儿子都是他与病魔战斗、敬业奉献时的坚强后盾。一家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这就是全国最美家庭周水斌家庭。
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西路的郑州交警二支队执法执纪监管中心,有一名用纸笔书写与人沟通的民警,他就是“抗癌交警”周水斌。
从警28年,周水斌与喉癌抗争了26年。这期间,他除了坚守岗位,用心用情服务办事群众外,还在业余时间热心公益事业,联合爱心人士,在河南省山区和农村地区小学捐建了十余个“平安书屋”。这些,都离不开家人对他的照顾和支持。
妻子张爱民,在得知周水斌病情后,仍坚持与他结婚,共同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母亲于琼芳,陪着儿子无数次出入医院,日常还要照顾孙子,一直是小家庭最坚强的后盾。周水斌家庭荣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23年,张爱民荣获郑州市最美警嫂称号。
“纸条交警”边抗癌边工作
由于疾病的折磨,周水斌的话语已经很难被人听懂了,和他人的交流基本都通过纸笔完成。但他一直坚持工作,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敬业奉献精神,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自强与豁达。
周水斌所在执法执纪监管中心,是郑州交警二支队对外业务办理大厅,担负着引导办理、执法受理、法制复核、督查投诉等矛盾化解流程。而担任值日警官,最多的就是和人交流。周水斌为了方便和群众沟通,日常在口袋里装着纸条和笔,因此得了“纸条交警”这样一个昵称。
在大厅,专门设有以周水斌命名的党员先锋岗,醒目的标志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印象深刻,“纸条交警”的暖心服务更让很多人深受感动和鼓舞。
到中心办事的群众,有不少是对案件办理结果不满意、负气而来的。周水斌作为值日警官,是直面这些群众的第一个岗位。
工作时,周水斌很少坐下,有群众进门他便主动上前询问,了解群众来意后便引导其到不同的办事窗口。虽然周水斌的话语很难让人听懂,但他用纸条写出的耐心和真诚,却让不少负气而来的群众情绪得以缓解。
周水斌在接受采访时曾写道:在工作中,能够帮助他人自己也会收到快乐,免疫力也会增强,病自然就好了,工作是最好的抗癌药。
面对生活风浪 一家人不离不弃
在周水斌位于文化宫路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周水斌、爱人张爱民和周水斌的母亲于琼芳。
“水斌这孩子啊,打小就是个热心肠,他十来岁时,每次看到顶楼的老人往上搬东西,他都跑着去帮忙搬,院里邻居都夸我有个好儿子。”说起儿子周水斌,77岁的于琼芳仍是满心自豪。
周水斌的父亲原是郑州铁路工人,在周水斌三岁那年去世,于琼芳从四川来到郑州,接了丈夫的班,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
1995年,高中毕业的周水斌赶上郑州招收巡警,顺利进入警队。周水斌在工作中高标准要求自己,遇到突发案件,总是冲在前面。入警的第二年,他就获得了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的荣誉称号。
就在一家人觉得苦尽甘来的时候,新的不幸突然降临在年轻的周水斌身上。1997年,周水斌突然感觉喉咙不舒服,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喉癌。
“那时候水斌年轻,一下子接受不了,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这种打击太大了。”于琼芳说,“还能怎么办?天塌下来一家人一起顶着,他姐姐和妹妹,还有我,我们陪着他,说服他去治疗。”
经过治疗,1998年,周水斌的病情渐渐稳定了下来。病情刚刚稳定,周水斌便要求回到一线工作,考虑到他的病情,单位安排他到综合业务服务大厅做值日警官。
2004年,经人介绍,周水斌和张爱民相识、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们是相亲认识的,刚见面,水斌就告诉我他患病的情况,我看中的是他的人品。”张爱民告诉记者,“在相处过程中,感觉他很会照顾人,不论是对我,还是对周围的人,都很热心、周到,当时我就觉得,和这样一个真诚、纯粹的人结婚,错不了。”
2006年,儿子睿睿诞生了,这让一家人都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
可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相依相伴 共筑幸福港湾
在睿睿一岁多时,周水斌的病情出现反复,化疗的副作用越来越严重,动不动就发高烧,频繁出入医院。
当时,于琼芳和周水斌工资都不高,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孩子刚满周岁,张爱民就外出工作了。“当时我在一家食品厂当调度员,工厂离家很远,早晨四点多我就得起床,天黑后才能到家,照顾孩子的活儿就全落在婆婆身上,婆婆还要给我们做饭,非常辛苦。”张爱民说,周水斌怕给家人添负担,身体不舒服了就忍着,实在难受得受不了,就自己去医院。
说起那段时光,于琼芳也是感慨万千。“儿子儿媳都懂事儿,都知道为家着想,他们受苦了。”于琼芳说,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儿媳张爱民非常节省,每天在厂里干十一二小时的活儿,饭都不舍得吃,自己就想着把晚饭做好一些,让儿媳吃好一点。
2010年,周水斌已经不能正常饮食,食物反复呛肺,导致数十次肺炎发作,高烧不止。周水斌拒绝下胃管,他吃的食物都是用机器粉碎后,用流食方式摄入,一直持续至今。
“水斌这孩子遭罪啊,一顿饭要吃好久。”于琼芳说,因为周水斌吃饭不方便,一家人很少外出,顶多在郑州市郊的公园转转。
但在周水斌眼里,十多年如一日,每天为他准备食物的母亲和妻子,才是真的不容易。为了让他吃流食也能摄入全面的营养,于琼芳和张爱民想方设法,搭配食材。儿子睿睿对小区周边菜场的布局了如指掌,经常放学了就往菜场跑,给家里采买便宜又实惠的食材。
经过长时间的放疗和化疗,周水斌的牙齿几乎掉光,说话开始吐字不清。从2010年起,周水斌说的话语逐渐很难被人听懂,交流只能靠手势和纸条,但周水斌依旧坚持工作。采访中,周水斌用含混的话语,加上用手机打出来的关键词,和记者进行交流。看到记者困惑时,于琼芳就过来“翻译”。“他这样时间长了,我能猜出来他想说什么。”于琼芳笑着说。
好家教靠言传更靠身教
周水斌的儿子睿睿已经17岁了,正在上高二。采访中,家里每个人谈到睿睿,都是格外的骄傲。
“睿睿和我们一样,非常懂得节俭,他高中住校,这次暑假结束回学校前,特意交代他妈妈,哪里买菜和水果便宜、哪里买东西能送赠品。”于琼芳说,“我们也没刻意教育孩子要省钱,可能是平时看着我们精打细算,孩子不自觉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这几年,周水斌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睿睿也大了,不需要人专门照顾了,于琼芳就搬回了自己的小房子住。“我都七十多岁了,也想过几年不操心的日子。”于琼芳说,可是隔三差五,她还得往这里来,“只要家里买了好吃的、做了好吃的,他们三个轮流打电话、发信息,非让我过来”。
“可能是受他爸爸职业的影响,睿睿有着很强烈的是非观,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他心里都有明确的界限。”张爱民说,孩子跟爸爸一样,也是个直性子、热心肠的人,她对孩子做事很放心。
特别让她和周水斌欣慰的是,孩子很孝顺。“这两年他长大了,高高壮壮的,他奶奶搬走了,我们就想着,让他住奶奶以前住的大房间。”张爱民说,可孩子说什么也不肯搬,一定要把大房间留给奶奶住,自己住小房间。
热心公益事业 回报社会爱心
在周水斌一家最困难的时候,周水斌所在的单位和社会上很多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的手,帮一家人渡过难关,这让周水斌一家感恩至今。
“我们这个家呀,尽感受别人的好了,水斌爸爸去世得早,我早年带三个孩子,同事、邻居没少帮我。”于琼芳说,“好不容易水斌参加工作了,能养家了,却又得了病,如果不是好心人一再帮忙,我们这个家真不知道该怎么过。”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周水斌只要病情稳定住,就急切地想去工作,想参加公益活动回报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
在抗癌期间,周水斌依然坚持公益事业,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捐款、助人已经成为一家人的常态。
周水斌一直坚持为留守儿童捐赠“平安书屋”,已在通许、镇平等地建立了16个“平安书屋”;在妻子张爱民的支持下,周水斌还从家庭积蓄中拿出3000元捐献给三位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坚强勇敢。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能汲取到和疾病作斗争的力量和勇气,这非常好,我们都支持他。”张爱民说。
爱像冬天的暖阳,像暑天的清泉,有爱才有家。二十多年来,周水斌一家人风雨同舟,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爱相守,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互理解包容,用真情真爱演绎着幸福家庭的最美和声。
郑报全媒体记者 聂春洁 左胜凯 李星南 吴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