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健康报记者 安伟 见习记者 张馨月
2月17日,正月初八,郑州木华苑民居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有来自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老师和学生,有来自省市中医院、中医馆的医生专家,有崇尚养生治未病的中医推广践行者。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的王松鹏博士说,春节是一年的岁首,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医粉们相聚在博物馆里,就是希望借这个充满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空间,激发大家传播推广中医生活化的热情和智慧。
王松鹏已是第四次来博物馆了,每次过来,他总要在药神木雕、老药柜和老药箱前静思片刻。在他看来,这些曾经帮助解除无数人间病痛、为救死扶伤立过大功的老物件,可不是普通的器物,更多的是它们曾伴随着不同医者的从医经历,见证了无数个家庭的健康与长寿,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的传承与体悟,让人思考如何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平时带教学生,常常会营造一些仪式感的初衷,博物馆不只解决知识积累问题,更是让你领悟仁者医病、智者医心的文化精髓之地。”
在悬挂着“世科第”的匾额前,木华苑民居博物馆馆长郭桦女士给大家解读了记载金氏家族约10代人从明万历到清道光300年间考取功名、承担公职,为国效力的故事,让一位年轻妈妈感慨家风文化影响后人的激励作用,感叹家族概念缺失,以致于孩子连爷爷名字都说不出的尴尬状态。
来自河南省中医三附院的主任医生王磊看到手持葫芦的药神奶奶石雕,饶有兴致地对“药葫芦”进行一番解读:葫芦是个宝,当菜吃,健脾开胃;对半锯开,当水瓢,孙思邈是把葫芦当放药丸的容器,背着去治病救人,为方便百姓找他医病,他家门口专门挂着一对葫芦,传说中的铁拐李也是背着装满医治百病的药葫芦济世救人。至今,葫芦依然是很多地方中医院的符号,渊源就在这里。
郭桦表示,“博物馆里过大年”是郑州市文物局倡导的一项惠民服务,也是木华苑民居博物馆连续两年一直在做的文化活动,今年他们发挥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的优势,以参观、互动、讲座的形式,让百姓沉浸式体验,每一件被用心陈列的文物都封存着一段旧时光,大家在此驻足,定能切身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带给我们的价值。
博物馆里求个福
解读药神奶奶手里的药葫芦
记录一段段历史岁月的老药柜
匾额“世科第”和神龛里供着的药王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