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近55万人走进郑州各大博物馆看展览、品年味,除了精彩纷呈的展览、各有特色的文博活动,各种“高科技”的悄然运用,也为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增添了新的动力。连日来,记者走访郑州部分博物馆看到,博物馆里不仅有内容丰富的文物展品、还有众多与展览配套的“高科技”等待着市民体验。
虚拟现实 带来全新交互体验
“你戴上这个VR眼镜之后,就像是穿越回了过去,可以体验到大河村先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在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一楼展厅的“VR体验区”,不少观众被VR眼镜吸引了目光。
记者了解到,戴上眼镜后,游客就会身临其境于原始生活场景,与眼镜一体的“小手柄”将成为游客的“鼠标”,点击不同页面,“穿越”就会开始。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刘奕畅告诉记者,平常博物馆会开展研学体验项目,中小学生或是小朋友们一来到博物馆,就会来到这些VR眼镜前,争相体验这“虚拟现实”的乐趣。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二楼展厅地面上多出的一列“体验点”也很引人注目,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站在体验点上,观众将扮演不同的“大河村村民”角色,可以射箭、捕鱼、割麦、制陶、甚至是参加一场篝火晚会。
“hi,需要帮忙吗,欢迎来到郑州博物馆新馆,我是智能服务机器人。”进入郑州博物新馆大厅,只要从智能机器人身边路过,它就会向观众发出邀请,而这仅是郑州博物馆高科技应用的“冰山一角”。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中原象踪”展厅旁的VR眼镜体验处,一个个亮黑色的VR眼镜,载满了关于大象的历史与知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物视频、相关讲解将会在眼镜里完成“视听结合”,在观众看到展馆里某个文物的时候,它就会开始自动播放相关内容,小朋友们对此十分喜欢。此外,郑州博物馆还投放5台虚拟换装设备,利用人体感应技术、图像采集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相结合,实时捕捉现场影像,并通过体感探测装置将服装的3D模型叠加到体验者的影像上,实现在“豫声豫调”“锦绣云霞”展厅换装豫剧戏服、云肩的效果。
光影变幻 技术加持让展厅“动起来”
乘坐电梯,来到郑州博物馆二楼,裸眼3D文物展示屏映入眼帘。在地面上的“最佳观看位置”,游客可以享受到文物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时即将“溢出屏幕”的视觉体验。据悉,裸眼3D技术是对不借助偏振光眼镜等外部工具,实现立体视觉效果的技术的统称,不少先进商业广场、街区都有该技术的应用。
记者也从郑州博物馆了解到,该馆对5件馆藏精品文物进行裸眼3D效果展示。通过高精度图像采集,利用软件分析三维空间点云信息、搭建适合三维场景、拼接多屏幕的画面创作出文物动画视频成片,游客无需佩戴3D全息眼镜,即可多角度的浏览三维的立体影像。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裸眼3D屏的生动展示,游客们不仅能够更清楚、全面的了解文物,还能成为博物馆的特色景点,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打卡参观。”
“圆心就是我们的商城的‘一环’,一层层的光环像是年轮,记录了我们郑州中心城区变迁的历史。”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讲解员的介绍中,记者来到了“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序厅,这里光影相交,漆黑的地面成为展厅的“幕布”。随着一环环灯光的变化,郑州的城市历史在游客脚下飞快流淌,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展厅参观的一家人对投影画面十分好奇,快步走向投影中心,踩光拾影、沐浴变幻的灯光。“数字投影突破了传统,是科技和文物展示的结合,尤其站在这里,感受郑州3600年城市中心从未改变的历史,这比文字更加生动。”该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道。
同样,在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巨大的城墙遗址上,也在通过投影展播着郑州作为商都悠久的历史。博物馆将七分钟的影片《城垣之上》,投射在城墙凹凸不平的表面,带来了更加立体的表现。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马雨馨说:“在城墙旁看城墙变迁历史,以城墙为线索的视频讲解,能让参观群众对郑州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体验。”
随时随地 数字化升级便民利民
“以前去博物馆,即便提前预约了还要带身份证,现在二维码往机器上一验证,这就进去了,真的方便多了。”在郑州博物馆,刚通过安检、走过闸机的吴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博物馆的升级速度和智能手机与二维码的普及速度“同频”,大家进入博物馆也更加方便。
记者从郑州市内多家博物馆了解到,各大博物馆的官方公众号基本都能实现参馆时间预约、时段预约、人数预约等功能,随时参馆、随身预约变成了市民们的入馆新体验。
除了线上预约、随身讲解以外,为了让游客能更好的了解博物馆展厅、展品,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还在上线了“线上展览”。从参馆预约页面进入,“VR实景参观”的体验从博物馆大门到各专题展厅全面覆盖。该博物馆工作人员说:“线下观展有时会因为讲解资源紧张而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而线上观展游客可以随时暂停、重复语音、放大实景图片浏览文字,甚至会有更好的体验。”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手段在博物馆广泛运用,将帮助更多观众在博物馆内享受到更为便捷的文化服务、体验到更为鲜活的历史文化。广大市民不妨走进博物馆亲身体验这里的“高科技”吧!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