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10月开始,笔者家乡所在的河南豫西栾川县石庙镇上元村玉帝庙沟自然村成立“公益红包群”开始,这件在外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村庄内部基于熟人社会的公益理念已经深入了村民大多数人的内心。从“公益红包群”的初始目的开始,我们始终坚持了“助老敬老”的理念,公益红包群的人群范围也早就突破了自然村的范围,县域内的个别爱心人士也送上了自己的爱心,或是为村里的老年人免费理发,或是为老年人提供物资,或是在每年的重阳节为老年人的聚餐提供一些基金,这份曾经独属于熟人范围间的公益“微光”如今越发耀眼了。
2024年2月4日,一年一度的“公益红包群”老年人福利发放活动如期举行,经过年龄统计,自然村共有40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成为公益红包的关爱对象。尽管天空依然飘着雪花,路上也因多日的降雪而覆盖了厚厚的积雪,但这份热情并没有被寒冷的空气降低温度,对于玉帝庙沟自然村的父老乡亲来说,每年一度的公益福利行动就像是一场不可缺少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我们每个人都再次重温了“公益红包群”的初衷,“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空洞的空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对于参与者来说,我们既有60岁以上的高龄者,也有3岁左右的孩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公益红包群的发起者即公益行动者当中还有一位50岁的残疾人,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10年间的坚持和风雨无阻的行动更是成为了同龄人和后背的楷模。公益行动在感动被关爱者的同时,也感动者公益的践行者,因为这是一群充满“光”和“爱”的青年人。从走过的10年历程看,曾经的公益参与人也有个别离世,但更多的青年人参与了进来,在此过程中,自然村也陪10多位老人走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这份仪式带来的公益传承弥足珍贵。
不少研究者都说中国社会缺乏社会公益的理念,总是拿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进行对比,甚至认为,我们社会公众缺乏公益的基因,但是其并没有看到中国的社会公益其实是一直都存在的,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来就有互助和互惠的传统,但是这种朴素的公益往往有一定的边界,如果放在村庄里面看,这种公益以熟人社会为边界的情况更为普遍,即使是网络公益,也往往要与公益行动者发生一定的社会关联,否则公益行动较难促成。其核心原因是我们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初始情感认同,那就是对故乡的认同,在故乡做些公益的事情,似乎既能回应自身的初始情感动力,也能够获得乡村社会内最质朴的评价,这与当前国家政策层面倡导的“新乡贤”关心家乡的行动相呼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情节,每个人也许终究为成为故乡的过客,但各地人积极投身家乡公益的事情并不少见。无论是公益筹资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公益筹集提供公共文化活动,亦或是公益捐款进行困难群体慰问,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参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我们坚持做的事情尽管微弱,但坚持已见成效。玉帝庙沟自然村的“公益红包群”也成为了邻近村庄模仿学习的榜样,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分享爱传递爱的行动当中。桑梓情谊的自然流露和公益微光的长期坚持,这才是中国公益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公益需要被感知,更需要产生意义和价值,而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可以被感知和理解的“附近”,我们的情感不再游离,我们的行动也更加有力。从身边的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就是中国传统以来更鼓不息的公益力量,这种微光也将不断凝聚更多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光亮。
合影留念,回顾历程,不忘初衷
分发物质,各分队出发,把爱心送到家
各自按照规划路线出发,不惧风雪,不惧路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邢成举
202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