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线

支柱产业怎么抓对话县市区一把手系列访谈丨建成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基地

头条 用户:贺滨 2847℃
“支柱产业怎么抓——对话县(市、区)一把手”系列访谈丨建成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基地

 支柱产业名片

  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省重点打造的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入驻企业1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8家,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首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区”等称号。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济源经开区2022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80亿元,同比增长4.7%;依托“中国企业500强”河南豫光集团以及两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金利集团、万洋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铅、锌、铜、白银年产能分别达到115万吨、40万吨、15万吨、0.5万吨。

  由20年前的一片荒芜地,到现在的企业林立,再到全力向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目标冲刺,这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2月22日,记者采访了济源经开区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卢一彬。

  记者:济源经开区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国家级“园区”和“基地”的?

  卢一彬:优良的体制机制、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三驾马车”齐发力,成就了今天的规模。济源经开区实行“管委会+公司”的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内设机构、开展全员竞聘上岗、社会化招聘、推进国有平台公司改革等,使主责主业更明晰、干部队伍更有活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重大项目攻坚克难,发挥“专员+专班+早餐会”机制作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使一批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如总投资30亿元的金利铅基多金属产业化及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一年时间;将招商引资作为积蓄发展后劲的重中之重,梳理更新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精准对接,2023年洽谈意向合作项目30余个、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134.2亿元。

  记者:从一个普通开发区到今天拥有众多国字号“名片”,济源经开区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卢一彬:说到底还是“科技创新”。济源经开区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获批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辖区企业累计申报专利305项,其中获证专利245项,先后成立了河南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省铅锌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铅锌冶炼固废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锌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仅2023年,济源经开区就新培育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其中河南豫光集团获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科技创新引领企业不断实现新突破,多家企业的多项工艺技术水平居国内外同行业前列。

  记者:冲刺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是否有具体谋划?

  卢一彬:济源经开区紧紧围绕有色金属及深加工、节能环保、储能等主导产业,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导河南豫光集团等有色金属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始终确保在规模效益、装备水平、科技环保、节能降耗等方面处于行业引领地位,重点瞄准高纯金属、铜深加工、危废固废资源化利用、新能源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由原材料基地向新材料基地转型。

专家点评

  循环经济前景无限

  □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如西

  循环经济对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济源经开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以“产业协同、耦合发展、低碳循环”为路径,构建起“矿石—工业废渣—绿色冶炼—铅锌铜电解—精深加工—城市矿产—再生有色金属”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工业废渣的“吃干榨净”,造就了一批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企业“航母”。

  面向未来,济源经开区应一如既往咬定“循环经济”不放松,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以新产业新模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