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线

神奇动物在哪里河南的博物馆里寻踪迹

头条 用户:张频 1764℃
神奇动物在哪里?河南的博物馆里寻踪迹

大河网讯 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厅里,有一件被网友称作“奶凶奶凶”的文物,它双翅并拢,昂首挺胸,可爱又威武,它就是——妇好鸮尊。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古代青铜器上装饰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动物形象,还有把青铜器整体铸造成动物形状的,比如妇好鸮尊。青铜器作为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记事耀功的礼器,制作者和所有者为什么会对动物情有独钟?这些动物又有什么寓意?让我们走进青铜器里的“动物世界”一探究竟。

从甲骨文记载看武丁和妇好的爱情

妇好鸮尊内壁铸有“妇好”二字铭文,是商王武丁为妇好专门打造的青铜器。

妇好鸮尊

青铜器由铜、锡、铅的合金铸成,因铜锈呈青灰色而得名,它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重要的标志之一。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历经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时间相当。

《左传·宣公三年》里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禹铸造九鼎的时候,把图像铸在鼎上,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从而使百姓了解何为“邪恶”、何为“神”。

在古代,猫头鹰(鸮)被认为是战神,武丁为什么送给妇好这样一件器物呢?在殷墟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之中,有关妇好的卜辞就达170余条。在商王武丁诸妇中,关于妇好的卜辞数量很多,内容涉及祭祀、出征,甚至生子等。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生前地位显赫,曾经多次率兵征伐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从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印证,在已经发掘的殷墟墓葬中,妇好墓出土的兵器数量最多,规格也最高。

在一篇发表在《四川文物》的文章中,作者翟胜利指出,妇好生前曾为商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去世之后很可能被有意埋葬于宫殿宗庙区(而非洹河北岸的王陵区),作为“战神”接受祭祀,并继续负责守卫殷商社稷。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武丁送给妇好象征“司战之神”的鸮尊便可以理解了。

看看这件“四不像”的组合动物青铜器

除了猫头鹰,在古代青铜器的“动物世界”里,还有哪些动物的身影呢?带着这个问题,大河网记者采访了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曹汉刚。

“古代青铜器中的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从动物的类型来分类,另一种是从艺术表现形式来划分。”曹汉刚介绍。

从动物类型来分,有图腾类或神异类动物,比如龙、凤、麒麟等;也有自然界里真实存在的动物,比如象、牺牛、鸮、牛、虎、兔、马、羊、鸡、狗、猪、鸭、鸟、鱼、龟等。

而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分,则有立体圆雕类动物、高浮雕动物、浅浮雕动物,有具象动物,也有抽象变形动物,如兽面纹、蟠螭纹、蟠虺纹等,此外,还有一种组合型动物,也就是将几种动物形象组合在一起。

曹汉刚用同样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司母辛四足觥”为例介绍,这件名为“觥”的盛酒器整体呈牛形,带盖,短流,扁圆形矮圈足,后接牛首鋬。为什么不叫它“牛觥”呢?

司母辛四足觥

“从整体看,前足为蹄,前视如牛马,昂首而立;后足为爪,后看似鸱鸮,敛翅挺胸。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鋬。周身布满夔龙纹、鸟纹等神秘动物纹饰。”曹汉刚说。

这件四足觥牛、鸮合一的造型充满想象的张力,瑰伟奇丽,是古代青铜器中组合型动物的典型代表。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具代表性的纹样

在河南博物院里,有一件极具人气的国宝级文物,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在它的身边,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接踵而至、流连忘返。它就是出土于郑公大墓的青铜彝器——莲鹤方壶。

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莲花怒放,仙鹤欲飞。仔细观察会发现,莲鹤方壶的壶身遍饰蟠龙纹,相互盘绕,有龙首,还有凤首,俯仰不一。中间还点缀有写实的鸟纹和变相的蝉纹等,繁复而精致。

在曹汉刚看来,莲鹤方壶称得上是“动物纹样的集大成者”。壶身遍饰的蟠龙纹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卷曲龙纹,这种纹样的特点是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

“除了蟠龙纹,兽面纹也是古代青铜器上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曹汉刚说,商代的兽面纹以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动物的面部特征,尤其突出动物的眼睛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兽面纹铜罍

据介绍,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由眼睛、兽角、眉毛、耳朵、鼻子、獠牙组成一张完整的脸,部分有左右展开的身躯和兽爪。

“商代是一个尚武的朝代,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有关战争的卜辞非常多,这也证明商代的战争非常频繁。”曹汉刚表示,兽面纹对于异族来说,是威慑、恐吓的图案;而对本族来说,则是强有力的保护神。(莫韶华 李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