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线

今年郑州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这样干

头条 用户:蒲惇坚 2625℃
今年郑州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这样干

​2024力争市县两级粮食储备能力达100万吨以上、支持“郑粮”“郑小粮”系列产品做强做优、积极拓展国内外粮食贸易渠道......3月13日,郑州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任务,全力推进郑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

总结2023:实现突破 取得佳绩

2023年,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多重数据折射向上态势:

全面打赢夏粮抢收攻坚战。准备可用仓容90万吨,在雨水间歇期“虎口夺粮”,收购受损小麦20.7万吨,占全市受损小麦总量的83.74%,牢牢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率先实现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通过升级改造、集中规划建设等手段,推进储备粮监管信息化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市40个政策性粮食库点信息化建设对接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政策性粮食库点全链条实时动态远程监管。

全面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圆满完成2023年度市级储备粮油10.12万吨轮换任务。初步建立起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主城区“1小时粮食应急保障圈”基本形成。

全力推动粮食项目建设。完成军粮区域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推进中原粮储新郑库区11万吨改扩建项目和郑州粮食集团兴隆粮食储备库60万吨新建项目,调度指导4个县级粮食储备库建设项目,为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先后争取省级补助资金2.2亿元,用于支持高标准绿色粮仓建设、粮油品牌建设发展。全市粮油和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粮食加工业人均产值和占全市GDP比重居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第2位。

有效推动粮食产业转型。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派出9个工作组进驻市内9家大型涉粮企业,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政策引导、市场分析、品牌宣传等服务,帮助企业申请省级财政资金4706.4万元,用于支持2023年度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助力企业设备升级、扩大品牌影响力。

积极发挥人才兴粮兴储作用。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行动,2023年完成技能培训274人次,为省、市目标数的2.74倍;新增技能人才111人,为省、市目标数的1.59倍;新增高技能人才77人,为省、市目标数的2.57倍。

圆满完成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工作任务。郑州市参展企业58家、参展面积2098平方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与长春、哈尔滨、合肥等10地签订产销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企业合作协议25份,成交意向金额超10亿元,为全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

展望2024:聚焦聚力 谱写华章

2024年,为走好具有特大城市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这样铺设新篇章:

夯实粮食保障基础,在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粮食产销合作水平、提升节粮减损水平上发力。督促新密、登封、荥阳等县(市),加快粮库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年度增储任务。依托郑州粮食集团建立集储运、加工、配送、供应为一体的市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依托“一带一路”政策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粮食贸易渠道。组织市内企业积极参加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第四届全国脱贫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新挂牌一批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壹粒粮”志愿服务队、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和粮食安全应急网点平台特色优势,推进“产购储加销”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

推动粮食产业发展,聚焦建链补链强链、产业优化升级及发展效益。着力延伸产业链,开展粮食产销合作,加强对外交流,推动粮食产业园区化布局、数字化转型、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三全、思念、白象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与多元主体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着力提升价值链,支持“郑粮”“郑小粮”系列产品做强做优,提升郑州粮油品牌知名度。积极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一县一品行动”,努力打造县域知名品牌,实现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的良性循环。着力打造供应链,依托郑粮集团,广泛开展粮食及农产品贸易合作,打通农产品双向贸易通道。发挥市内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开展好粮油产品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活动。

强力推进粮食储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原粮储新郑库区改扩建项目、郑州市粮食集团兴隆粮食储备库项目等建设,打造全国粮食储备标杆企业。统筹规划全市粮食储备库布局,常态调度指导4个县级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力争市县两级粮食储备能力达100万吨以上,为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奠定基础。

全力推进人才兴粮兴储。做好2024年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及第十七届全国技术能手推选等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兴粮示范单位,推动人才发展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用好与河南工业大学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博士创新工作站,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