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3000多年前刻在古老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静静陈列于馆中,仿佛自带光芒,让人们领略“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神奇。
新学期里,一则关于甲骨文的消息也在复旦师生间流传——“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是真的!”
根据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社会发出的“悬赏令”,如果破译一个全新未知的甲骨文,可获得单字10万的奖励,如果纠正一个争议很大的甲骨文,可获得单字5万的奖励。不久前公布的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陈剑教授和谢明文副研究员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谢明文确认了奖励的真实性。
“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首批唯一拿下“一字10万”的蒋玉斌研究员,同属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光芒背后,追星之路的滋味究竟几何?谢明文记得,学界前辈将复旦这群古文字学者形容成“苦行僧式的学者”。他坦陈,在古文字领域深度钻研,按一般的眼光看,孤独寂寞是常态,“只是我们已经习惯而已。”让学者坚持追星的,是拨开云雾、想通问题后的豁然开朗,“这是研究中最特别的享受。”
如果评选最冷门的文科专业,甲骨文一定名列其中。“一字10万”获奖者的江湖现身,却让众人的目光重新聚焦这门学科,就连考研名师张雪峰也在升学视频中介绍了“悬赏令”。
一年前的2月27日,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李右溪,推出《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视频自嘲,将甲骨文研究带上热搜,她也顺势转型为科普甲骨文的视频博主。
“一字10万”,到底怎么拿?“很多人问我,怎么证明一个字,瞎猜不行吗?”视频里,李右溪对提问的人笑笑笑,“想得真美。”
■李右溪视频主页(抖音图片)
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被确定为中华汉字的正式起源。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中唯一的一等奖,是蒋玉斌研究员的释读论文《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网友们玩笑似地概括为“一蠢值十万”。实际上,光看这个字的图片,跟“蠢”似乎毫无关系。李右溪读过这篇论文,“出土文献和传抄古文互相印证,比较复杂。”根据蒋玉斌的论文摘要开头,这是“殷墟卜辞数见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字,旧无确释。根据细致的字形对比,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他从形、音、义多个角度,对这个字第一次做出了完整解释。释字的背后,是对古籍的无限熟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在官网上介绍了蒋玉斌研究员“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在“甲骨文字考释的材料与方法”报告中,蒋玉斌分别从“古文字考释研究的两个例子”、“隶楷阶段汉字释读的两个例子”、“甲骨文‘屯(蠢)’字释读的实例”为大家讲解了释读“蠢”字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还总结了用人工智能考释文字的方法。
甲骨文的考释,看起来绝非易事。但也有人说:“我在释读这个字的过程中没有碰到什么困难。” 他就是今年获得二等奖的谢明文副研究员。
面对晨报记者,谢明文谦逊地表示:“我不是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我的主攻方向是商周金文,甲骨文研究只是附带而已,一般是金文研究累了,偶尔用甲骨文研究来调节调节,当作一种休息。”
基于对商周金文资料的熟悉,谢明文写下了释读论文《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他告诉记者:“很多年前,当我看到寓鼎‘扬’的字形时,就已经认识到双手奉‘圭’的相关诸形应该是‘扬’字的异体,但一直觉得意思不大,并没有写成专文的打算。一直到2017年,有两位朋友将手中的未刊稿相赠,他们的大作对一条牛距骨刻辞中相关之字的意见与我的固有认识不同。”另一层原因是,他认为,近年来,仍有研究者对“吉”“圭”的字形演变认识不够。“两方面机缘下,我决定将我的认识写成文章,后来又根据新材料加以增补。”
■谢明文及其著作(受访者供图)
谢明文认为,这个字的考释过程“没有什么难度”。但在学校,大家都知道“老谢时间紧”,因为勤奋的人时间总不够用。谢明文和今年摘得一等奖的陈剑,都是我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权威裘锡圭教授的学生。“在裘先生多年的影响下,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已经内化为我和许多同事的一种生活方式。”谢明文介绍,“裘先生的考释文章堪称学界典范,资料翔实,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且精彩。他一直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他的治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中不要写内容空洞的文章,不要写没有新意的文章,不要写一些大家都知晓的东西,要追求每写一篇文章,都要给读者一些可靠的新知。”
如今,89岁高龄的裘先生每天仍坚持工作并思考相关问题,让80后谢明文深感震撼。“对于裘先生,学术就是他的命。裘先生高龄仍坚持学术,让我们年轻一辈根本不敢懈怠。”
聚集了三位获奖者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站在古文字考释前沿。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古文字研究领域专业队伍约200人,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约50人。
是什么让他们对古文字着迷?谢明文分享了他的经历。“我在古文字研究方面起步并不早,有点后知后觉。研一的时候都还没有上道,那时根本就没有想到,古文字研究竟会成为我日后心心念念并为之拼搏的事业。一直到研二,我突然开窍,然后痴迷古文字研究。”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著作《商周文字论集》的后记,并称自己是幸运的,“我在古文字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群好老师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学术过程中几乎没走什么弯路。”
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是许多甲骨文研究者、古文字爱好者的打卡圣地,谢明文去过多次。“那里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研究殷商文字及其历史断断不能避开安阳出土的古文字资料。”
■殷墟博物馆新馆(馆方图片)
殷墟博物馆新馆新近开馆,打卡安阳的理由又多了一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它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首次亮相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出了刻字规范、工整秀丽的契刻占卜记录。谢明文想着,以后再去安阳,一定要去殷墟博物馆新馆看看。
组织实施第一批、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也在安阳。记者获悉,这个奖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目前最重要的学术奖项,颁证单位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谢明文曾多次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
“中国文字博物馆非常气派,这些年也为普及甲骨文、推广传统文化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它在藏品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安阳出土了许许多多的甲骨文、金文等相关文字资料,但陈列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并不多。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出面,由国家文物局或教育部等单位协调相关收藏单位,办理或简化相关借调手续,扩大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收藏或展览对象,让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馆方图片)
对于甲骨文专业,张雪峰在视频中并没有简单评价它“好”还是“不好”。他告诉网友,报什么专业比较好,首先要看“好”的标准是什么。“你自己得先搞清好的标准,然后才能知道你的选择好不好。”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冷门专业也能变成热门舞台。科普甲骨文一年来,视频博主李右溪在抖音上有了72.1万粉丝,经常被网友催更。与李右溪交流过的瑞安市实验小学学生,每周要上甲骨文拓展班。安阳师范学院首创甲骨文广播体操,以肢体演绎19个甲骨文,大学生们在操场上跳起了“甲骨文版科目三”。
而甲骨文的研究,还需要更多人砥砺前行。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迄今已有不重复的单字近4000个,其中被解读的约1160个,有待破译的还有两千多个。已被复旦大学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谢明文,为志愿投身甲骨文领域的研究生写下了新学期寄语。他说:“希望你们持之以恒,沉得住气,练好坐冷板凳的工夫,熟悉原材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学会思考并一直秉持怀疑精神,一定会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