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张恒 见习记者 苏梓晴 /文图
“叮铃铃”的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瞪大眼睛,手里紧紧攥着画笔,虽无法拿稳,仍尽力画着。这是一群智力障碍儿童,正在美术课上努力画画。
这些孩子不能清晰地表达,当陌生人靠近时,会有攻击动作。但当校长毛新巧走来,他们便依偎在她身旁。
毛新巧是这里的第二任校长——早在1987年,新乡市一位退休老师创办了新乡培智中心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
毛新巧没有想到,她会在这里坚守25年多。
退休老教师创办豫北第一所特殊学校,去世后女教师接棒
培智中心学校位于新乡牧野区白小屯,是豫北地区第一所特殊学校。1999年,毛新巧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教师。她跟着学校的创办人、校长赵长凯,共同陪伴这群特殊儿童成长。
2018年,80岁的赵长凯积劳成疾,不幸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当时,学校因出现极大困难面临存留选择,是社会各界的关爱让学校得以生存下来。
老校长走后,毛新巧担任校长,继续坚守。
学校目前有在校生50人,大多为全日制住宿生。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很多来自附近贫寒家庭。大多数孩子的父母要远离家乡、忙于生计,无法经常来校接送。朝夕相处之下,他们已然成了毛校长的孩子。
学校很简单,共有四间教室,配备食堂和宿舍。孩子们情况特殊,学校12位老师中,7位老师负责代课,5位老师负责生活。老师会教孩子们简单的数学、语文,最高到小学3年级的水平,另外还有体训、智能训练以及语言训练。
“4个班以孩子的智力排序,其中4班的孩子认知状况最差,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有生活老师特殊照顾。”毛新巧告诉顶端新闻记者。
学校为半公益性质,有些走读的学生会收取少量的伙食费。长年住宿在学校的孩子,父母几乎不来探望,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由于办学时间较长,很多家长慕名将孩子送来。“这些长期住校的孩子有的是父母在外务工,有的是直接把孩子留在这里,就搬离这座城市了。”
梁明雪是2班的老师,在这里任教10年了。她说,“已经习惯陪伴在他们身边了,我是教数学的,基本只能教他们识别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有的孩子永远无法毕业,未来怎么办?
校园的一角,有一间破败不堪的房屋,这是老校长赵长凯的办公室。表面脱落斑驳的墙上挂满了这所学校所获得的荣誉:1996年河南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河南省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新乡市“八五”期间发展残疾人事业先进单位的奖状、家长送的写有“老师如父母,校园如家庭”的锦旗......
老校长走后的那一年,是毛新巧最困难的时候,学校的重担一下子压在她的身上,怎么养活这些孩子,怎么办好学校,她要从头学起。
花销大,经济来源不足,至今是压在她身上的大山。毛新巧说,学校的土地是租赁的,每年租金3万元。平时开销最大的是孩子们的吃穿和药物,每月要1~2万元。
毛新巧是全职校长,丈夫在工厂务工,收入不高。她说,部分学生交的学费、孩子们的国家最低保障资金,全部花在学校。为保证学生的温饱,学校开辟出一片菜地,为食堂提供原材料。
“我们坚决不收捐款,但是平时会有一些公益组织捐献一些米面油和床单被褥。”毛新巧说。
为了节省开销,毛新巧既是校长也是老师,还兼顾学校的卫生清洁工作。她感到巨大的压力,“这些老师有一些是我的亲戚,是主动来帮忙,还有一些我是要给他们发工资的。实在不够了,我就拿着我丈夫的工资贴补,反正我俩的孩子现在也长大了,不太需要用钱。”
除了开销问题,这些孩子毕业之后的未来也让毛新巧感到担忧。“我能教一些尚有部分认知能力的孩子做一些手工,他们有些人毕业之后至少还能去打工。其他智力能力低下的孩子,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学校正规的毕业年龄是18岁,毕业后的孩子会被家长接走,有的会去厂里务工,还有些成为了城市的保洁员,他们毕业之后也时常来探望毛新巧。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从这所学校成功毕业,有些孩子从来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要和这所学校绑定在一起了。张鑫(化名)便是如此,即便已经20多岁,他依旧无法走出这所学校,衣食住行也离不开这里的老师,这里便成了他的家。
从6岁开始,张鑫就在这所学校就读,目前已在校10多年。由于认知情况较差,甚至没法正常走路与进食,他一直被安排在4班。看到志愿者走进班里,他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站起,但是又因为腿部力量不足被老师搀扶着坐下。
“他的父亲去世了,奶奶年纪比较大,母亲便将他留在这里离开了这座城市。”4班的老师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对我来说,他们就像我的孩子,衣食住行我都照顾着他们。”
像这样长期待在学校的孩子有7个,春节期间,毛新巧与丈夫用自己的积蓄给这7个孩子添置了新衣。“过年总是要有过年的样子,不能委屈了孩子。”然而毛新巧很久没有买过新衣了,她摸索着陈旧的羽绒服说,“挺保暖,还能再穿好几年呢。”
无法享受补贴,但爱心力量正在汇聚
2023年1月19日,河南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2023年共投入特殊教育专项资金3620万元,在各市开展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落实生均经费和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
新乡市培智中心学校暂时还没享受到资金补助。2月29日,河南省残疾联合组织工作人员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河南省内已经开展相关的扶持政策,“全省目前特殊学校有153所,会对不同特殊学校进行拨款补助,但是要根据每个地市的财政情况,具体情况要询问当地的教育局。”
新乡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国家的特殊教育计划只针对公办学校,新乡培智中心学校属于民办学校,目前暂时没有扶持政策。”
但多年来,来自政府单位及社会组织的爱心人士,一直在关注培智中心学校。
2月29日,顶端新闻记者在学校采访时,遇到新乡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殷志峰。他说,新乡市发改委成立了“红石榴”志愿者服务团队,针对这些特殊学校进行定点帮扶计划。
殷志峰说,“我们会定期安排志愿者在这里帮扶,安排附近学校的学生来这里进行志愿教育和服务,让孩子们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帮助他们走入社会。”
“我们也会为该学校提供项目支持,进一步改善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也会以发改委的名义出一些感谢信发给来做志愿者的组织和单位,鼓励大家积极地对这些特殊学校施以援手。”殷志峰表示。
民间志愿者田正方也一直在帮助培智中心学校。他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他们在努力呼吁,让更多人关注这些民间的特殊学校,定期组织一些捐款捐物,探望这些失智孩子。
“这三年我们每年都会来这里做志愿活动,毛校长的坚守让我感动,我还会坚持下去。”田正方说。
毛新巧的几乎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这里:“很多孩子在这一呆就是十几年,对于他们来说,我就是他们的妈妈,现在社会和政府帮助的力量越来越多了,我们会照顾好这些孩子,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生活。”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走出教室。有的趴在栏杆上,有的依偎在毛新巧身边。他们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只能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目送着志愿者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