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告诉九派新闻,他这次带来关于“助力基层院团创作文艺精品,加大‘送戏下乡’政策扶持力度”的建议。
3月5日,金不换向九派新闻介绍,这是他第七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每一次参加两会,他的心情都无比激动,并感受到沉甸甸的重托。
“我作为一个拥有40多年演出经验的剧团院长,一年演出300多场戏,上过4次春晚,几乎一天没有休息过。今天听了李强总理的报告,其中提到文化自信,让我非常振奋。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倍感自豪,也对自身有了更高要求。往后一定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让河南戏曲再度出圈。”他说。
金不换本人。图/受访者提供
他在建议中提到,“这些年出现不少‘大制作’,专家写给专家看,专家演给专家评,花钱不少却效果不大,应该多制作‘小而精’的基层演出,让观众看得到、看得懂、愿意看。”
【1】健全体制完善机制,拓展基层院团精品创作空间
金不换在建议中提到,近年来,数以千百计的基层文艺院团,在坚持文化传承的同时加强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许多剧目在演给乡村百姓看的同时,还登上了比赛舞台,在电台电视台播放,一些剧目还成为文艺精品。
他常常为这些文艺精品创作感到欣喜,但比较而言,由于受创作人才、资金、体制和机制所限,基层文艺院团完成精品创作的机会并不多,愿望常常被现实打得“一地鸡毛”。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基层院团拓展文艺精品创作的空间呢?对此,金不换认为首先要精准定位,解决为谁排戏的问题。这些年,文艺精品创作的导向不断偏转到大而专,形成大作家、大导演、大场景、大制作。专家写给专家看,专家演给专家评,花钱不少却效益不高、效果不大。
“许多剧目除了评比时炫目一时,无法进行复制,无法到基层演出。因此,提倡文艺精品的‘小而精’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里的‘小’,就是适合基层文艺院团‘拿过来’、为我所用,花钱不多、场地不大、演出难度小,观众看得到、看得懂、愿意看。”他说。
其次是要资金支持,解决无钱排戏的问题。基层院团经常面临没钱排戏、没能力参赛、没机会获奖的窘境。“我认为有必要把奖金变成扶持资金,通过调研发现精品苗子,从前期就进行培植,弱苗细养,病体康养。”金不换说。
此外,面对基层院团普遍存在的“请不动”“用不起”专家的问题,金不换建议智力扶贫,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出台文艺智力扶贫的硬指标,实行结对帮扶,把好剧本、好导演“送”到基层,帮助基层院团打造文艺精品,最终解决无人排戏的问题。
金不换本人。图/受访者供图
【2】用好戏曲演出场地,完善“送戏下乡”相关政策
通过去年一整年走街串巷的调研,金不换发现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展显著,家乡环境也越来越美丽,村民们不愁吃不愁穿,缺的就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首先要让村村有大戏,舞台有名角。
农民和农村问题历来是党中央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建设基本解决了农村(社区)没有戏曲演出场地的问题。在金不换看来,现在农民(居民)看戏的主要矛盾也从“有没有”场地变成了“用没用”和“用没用好”场地。
他以自己生活的河南省鹤壁市为例阐述,“鹤壁每年拿出15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支持文艺团体开展‘送戏下乡’、文化广场活动和芝麻官大舞台公益演出活动,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
然而,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天地,一二百场次的演出仅能满足该市农村(社区)1/5左右的需要,而在没有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的城市和地区,农村演出场地长期闲置。一方面是农民(居民)无戏可看,一方面是基层文艺院团无地方演出,这两种荒芜都令人听了痛心、看了伤心。
为解决这些问题金不换建议“把‘七个一’公共文化工程的验收指标进行充实和延伸,把过去检查“有没有”变成检查“用没用”“用得好不好”。同时,把基层文艺院团“送戏下乡”的数量和效益比、农村(社区)接受“送戏下乡”的场次作为公共文化验收的重要指标。
而这些,都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他建议把地方财政用于“送戏下乡”的资金比例进行固化,并且要求逐年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中央和省级以上财政的文化文艺资金占比,并逐年向基层市县倾斜。建议各级人大加强对“送戏下乡”工作的监督,并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
九派新闻记者 辜子旋
编辑 刘萌 肖洁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