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和动力。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李佩甫的《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都是从乡村生活中获得灵感,写就的文学经典。
多年来,得益于这些镌刻历史的作品,山西贾家庄村、湖南清溪村、河南庙荒村在为人熟知的同时,积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中,这些村庄不仅谱写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也呈现出诗意栖居的幸福画卷。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山西日报携手湖南日报、河南日报开展联动报道,共同探寻文学作品与村庄互为助力、使村庄焕发出新时代光彩的文化密码。同时,晋湘豫三省代表委员,共话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贾家庄工业文化创意园。贾家庄村供图
山西贾家庄村文旅融合 为乡村发展赋能添彩
山西日报记者郭宁
贾家庄村名片
贾家庄村有着厚重历史与文学底蕴。
60多年前,“山药蛋派”作家马烽在这里创作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饲养员赵大叔》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被改编成电影,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词作家乔羽也来过贾家庄,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并传唱至今。
近年来,贾家庄村依托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成为富裕文明宜居村的典型缩影。
乡村故事
吕梁东麓、汾水西畔,贾家庄村便坐落于此。
来到贾家庄村,一座风景秀美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映入眼帘。
很难想象,以农业为重的贾家庄村,盐碱滩曾经占总耕地面积的70%。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们靠着“百把镢头闹革命,改水治碱拔穷根”的精神,把村庄变成了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为众多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故事原型。
行走于贾家庄,许多细节提示着这座村庄与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烽纪念馆里,墙上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这位“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足迹;原始手稿中的一个个词句,流淌出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第七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已圆满落幕,海报却依然醒目。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策划的这一活动,已成为国内首个在乡村举办的青年电影人盛会。
进入新时代,贾家庄积极探索借助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擦亮乡村旅游名片。
三晋民俗体验地贾街人声鼎沸。这里汇聚了晋、陕、川100余种名小吃,可以体验剪纸、皮影、婚俗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的旧工厂区成了艺术街区、种子影院,昔日的水泥成品仓库、车间被改造成文化意味十足的茶馆、餐厅等。年轻人三两成群,漫步其间。
穿过贾街,便望见6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这是贾家庄的“村中村”——作家村。焕章别墅、徽音水坊、正清金屋……这个名叫“文澜苑”的微型建筑群中,每一座建筑都以一个在汾阳生活过的历史名人命名,吸引游客“打卡”拍照。
吕梁文学季、大陆音乐节、春节大型灯会……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相继落地贾家庄,为村庄吸引了更多“流量”,也进一步提升了这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
贾家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范玖深说,未来,将坚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把贾家庄打造成“人人都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高标准文化生态旅游村。
代表委员访谈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李骏虎
从赵树理、马烽,到改革开放初期“晋军崛起”的成一、韩石山,再到21世纪之初的张锐锋、葛水平,许多山西本土著名作家都曾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在人民群众中发现典型。
贾家庄村是马烽老先生曾经生活和创作的地方。当年,不少文艺工作者在这片热土上得到过创作灵感,取得过巨大文学成就。他们给贾家庄人播种下的是精神的种子。有情有义的贾家庄老百姓,也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如今,这里还有更多的灵感、人物、故事等着我们去寻找、挖掘,通过艺术化加工,为乡村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2023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挂牌仪式在贾家庄举行。当时,我来到这里,亲眼看到、亲身感受了贾家庄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深受感动。
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对于推动全省文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家协会连续八年成功开展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
作为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将更加积极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进一步支持他们深入乡村一线、讲好乡村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奋进力量。
▲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立亮摄
湖南清溪村乡村文化润人心 山乡巨变启新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笑雪 胡雪怡
清溪村名片
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家乡,也是其文学作品《山乡巨变》的创作背景地,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
周立波曾在小说里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如今,书中的愿景成了现实。
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1224万元。该村以独树一帜的“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风景,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乡村故事
初春时节,柳树吐出嫩绿新芽,清溪村从寒风中苏醒。一拨拨游客走进提质改造后的周立波故居,在老照片、原始手稿前驻足,沉浸式感受“人民作家”的风骨和文学的魅力。
来到清溪村,清晰宏阔的发展版图徐徐展开。
立波书屋、王蒙书屋、儿童文学书屋等21间风格各异的书屋内,可容纳50万册图书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里,文学朝圣者们徜徉书香世界。
中国作家协会益阳系列活动、“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等全国性重要文学活动相继举办,文学讲座、网络访谈、签名售书、采风创作等活动接踵而至……相约而来的文学盛会,让清溪村文化气息愈发浓厚。
连环画长廊、清溪荷塘、立波梨园等景点,清溪剧院、映山红花谷、露营营地等优质文旅项目,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周边民宿、茶馆、农家乐几乎爆满,村民们笑脸盈盈迎接客人。
年轻人、创业者纷纷“飞”回村庄。
立波书屋里,主理人卜雪斌为游客端上一杯香味扑鼻的擂茶,绘声绘色地讲述《山乡巨变》里的故事。他原来在江西九江当矿工,如今打理书屋,卖着手工擂茶和点心,每个月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
“禾场下”生态农场内,从广东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邓旭东带着村民一起,捡拾山地鸡刚刚生产的土鸡蛋。他介绍,农场通过打造绿色生态链,助力产业升级,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清淤治水、种树植绿,让一切带污染的产业全部出村,按江南民居风格整修村民房屋院落;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引进文旅集团,打造更多新的文旅景点……如今的清溪村,走出“乡村+文学+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
文化持续反哺着这座村庄,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2023年,全村旅游收入、村集体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0.3%、20%、5%,带动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向着全力建设乡村文化振兴高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共同富裕典型的目标,清溪村正稳步前行。
代表委员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益阳市委书记 陈竞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益阳市做足清溪村文学特色文章,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持续擦亮“文学清溪”品牌,建成清溪书屋、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推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成就展,连续两年承办全国性重要文学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持续擦亮“文旅清溪”品牌,将文化元素植入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农旅业态,开发文学村落民宿、文学研学实践基地、户外露营基地、产学研开心农场等“微旅游”市场,举办“花鼓戏剧节”“清溪村晚”等特色文化活动,形成了多条旅游服务产业链;持续擦亮“文明清溪”品牌,依托清溪讲堂、人民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田间地头,组织开展读书会、朗诵会、文学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涵养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时代新风。
下一步,益阳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党建引领、以文为魂、清单推进、典型示范、分类打造”的总体思路,抓实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强基五项重点任务,以点带面、全域推进,不断开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为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标准的“山乡巨变”提供坚实支撑。
▲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一角。庙荒村供图
河南庙荒村红旗渠精神引领乡村振兴路
河南日报记者谢建晓 杨之甜
庙荒村名片
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为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先生写作剧本《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来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指引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庙荒村坐落于红旗渠畔,曾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如今,人居环境逐渐改善,文旅融合步伐加快,庙荒村摘掉贫困“帽子”,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16年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加至64万余元。
乡村故事
太行山依然春寒料峭,红旗渠畔的春天却已然到来。
初春的早晨,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迎来一拨游客。大家沿着红旗渠前行,有说有笑地参观尚德小院、自强小院、和谐小院等特色民宿。
“庙荒村早就不‘荒’了,摇身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庙荒村驻村第一书记、安阳市乡村振兴局综合科副科长杜剑锋说,2023年,全国各地各系统共有30多万人次到庙荒村参观寻访。
这个村庄为何如此受游客青睐?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漫步于村庄内,石楼、石梯、石头墙等太行山特色民居元素随处可见,统一规划设计的麦秸泥墙、石头房带来浓郁的原生态气息,成为人们记忆的符号、乡愁的寄托。
村内硬化路宽阔整洁,天然气入户工程顺利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部分竣工,3个文体广场全部完工……一项项村庄建设工程的实施,让村里环境美了。
独具特色的景观吸引游客驻足。夜晚,来到千年皂角树广场,皂角树上灯光闪烁,就像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飞舞。在皂角树北侧,昔日的一处塌房被打造成古书堂,成为学生们放学后学习阅读的幽静之所,被老百姓称为“四点半课堂”。
基础设施完善后,村里开始打造特色民宿产业。设计、注册、管理,为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
走进“红家乐”农家院,只见阳光从红砖房的落地窗洒向屋内,屋内一片明亮。院内的饭桌、碗架子、门帘子别具乡村特色。正值午餐时间,老板刘明生忙前忙后,吆喝着客人落座。他介绍,一到节假日,村里民宿几乎家家户户都爆满。
“从父辈们‘战太行’,到现在‘富太行’‘美太行’,红旗渠精神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接力奋斗中贯穿始终。”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说,今后将继续围绕“民富村强”的目标苦干实干,让村庄更加美丽,让全村人钱袋鼓起来、腰杆挺起来、笑容多起来。
代表委员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向阳庄村、三里屯村党支部书记 葛树芹
庙荒村能从一个“连庙都荒”的省级贫困村,蝶变成受游客欢迎的“热门村”,后又成为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教学点,背后是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是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变坚守。
我所在的向阳庄村、三里屯村用红旗渠精神鼓励党员群众,号召大家发挥文化力量,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推动乡村发展。
近年来,向阳庄村依托当地农耕文化,建成了集生态种植、户外拓展、农作物采收、劳动教育、特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吸引附近中小学生研学体验,打造乡村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张贴党员“承诺书”、文明礼仪宣传画等方式,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这两年,向阳庄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村里有了带货直播间、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起了冷库和蔬菜大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今年两会,我依然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希望进一步发扬红旗渠精神,以文化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继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把有能力的劳动群众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使农村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农村产权更加清晰明了、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来源:山西日报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