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露露 通讯员 冯光耀
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 2月17日中午时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收治了一位急诊入院的96岁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
负责接诊的张仲宁主任医师检查后发现,这位患者不仅年龄大,而且心率偏低,每分钟只有40次左右。血压较高,收缩压最高能到191mmHg。经心电图检查发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彩超发现患者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这样的情况让张仲宁医生的眉头紧锁了起来。如果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可能会出现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不仅会降低老太太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果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围手术期出现低血压休克、心跳骤停等并发症的几率高,手术的风险很大。
选择卧床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这是摆在医生和患方面前的一次艰难抉择。
“尽管手术吧!我们相信郑大二附院,相信张主任!”在入院医患沟通谈话后,患者家属坚定地表示。
患方的理解和信任,让张仲宁医生团队充满干劲。骨科一病区立即召集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董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周正、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刘德君等相关专家进行术前会诊讨论,最终决定为这名96岁老人精心制定了手术及麻醉方案:考虑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内科安装临时起搏器,控制心率于60次/分;麻醉科准备实施椎管内麻醉方案;骨科手术方案拟定为人工骨头置换。
经过一天的充分准备,患者入院后第二天进入手术室。麻醉医师团队应用包括脑电监测及无创血压监测在内的多种手段,持续监测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特别是在股骨髓腔扩髓、骨水泥植入等关键手术节点,提前采取措施,保证血压和氧饱和度的稳定。骨科团队凭借精湛的手术技巧和默契的配合,仅仅用了3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从切开皮肤到假体植入的全过程。术中出血量很少,经过评估后,认为无需为患者输血。手术结束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患者术前和术后X光片(右髋关节正位)
患者术后恢复的十分理想。术后第2天,老太太就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站起来,并使用助行器下地行走。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患者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难关。目前,老太太的情况在一天天好转,这样的恢复速度在高龄老人中十分少见。
术后第二天患者下地活动
以往,老人的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是因为这个部位的骨折会导致长期卧床,导致身体机能迅速减退,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并导致死亡。这一次成功对96岁高龄患者的成功救治,背后是医院多学科团队共同的努力的结果。
近5年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为90岁以上长寿患者实施类似手术的病例已逾20名。人口老龄化时代已来临,这要求我们要继续积累和总结经验,让高龄不再成为相关手术的禁忌。张仲宁医生表示:“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不少高龄髋部患者完全可以进行手术。通过手术减轻或消除痛苦,重新让老人获得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