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岐黄文化 传承中医国粹
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侧记
传统中医如何在现代诊疗体系中焕发“新光彩”?中医药文化该如何传承、发展与创新?4月12日,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星光熠熠,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两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药“大咖”齐聚新密,探讨交流弘扬岐黄文化,传承中医国粹。
“传承”应敢于质疑、实践验证、诠释创新
“经典,就应‘以古为鉴,古为今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仝小林认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要敢于质疑、实践验证、诠释创新。
“以糖尿病治疗为例,古代中医发现这一疾病的主要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消瘦。然而,随着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初诊患者远未发展至‘三多一少’阶段就开始接受降糖治疗。所以,目前,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反而有约80%的患者表现为肥胖或超重。”仝小林举例说:“当年,外界并不看好中医治疗糖尿病,认为中药并没有降糖的功效。为此,我们组建专门中医团队,潜心研究,在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找启发,在临床实践中找方法,针对糖尿病重新进行中医上的分类、分期和分证,用‘中满内热’的理论来治疗,并首创‘开郁清热法’,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让很多糖尿病人摆脱了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有效解决了‘中药不能降糖’的历史性难题,最终建立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糖尿病现代中医诊疗体系。”
仝小林坦言,中医经典是承载几千年以来前人宝贵诊疗理论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载体,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以经典为纲,古为今用,传承是基础,发展是归宿。所谓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即是以先贤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科学发展,中西互参,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方能逐渐拨开迷雾,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临床疾病谱的中医诊疗和评价体系。对经典的传承,要做到:不迷信、不走板、不臆断。始于经典,终于疗效,遵循中医原创思维,敢于质疑而后验证,诠释而后创新,以此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推进“中医生活化” 增强全民身心健康
“中医理论主要是从《黄帝内经》开始建构的,虽然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也存在着很多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形成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始院长张其成教授表示,中医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先行者。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都在享受着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身心滋养,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张其成表示,中医研究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什么叫健康呢?就是人和自然要和谐,这是第一个层面,叫天人合一。在天和人这对关系里面,天就是阳,人就是阴。第二个层面,是人和人之间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这叫人我合一。在人和我这对关系当中,“我”是阳,人是阴,为什么呢?因为人和“我”之间这种关系是“我”在起决定作用。第三个层面,就是人的身体,我们的躯体和我们的精神要和谐,这叫形神合一,神就是阳,形就是阴,中医更注重神。这三个层面都和谐了,才叫做健康。
“中医药学是一门高度生活化的健康医学,推动‘中医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的身心健康。”张其成认为,饮食、起居、导引、情志和道德修养是影响身心健康的五大因素。从历史上看,中医药学无论是经典理论还是诊疗方法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四诊合参、八纲辨证以及针、灸、药、砭、按等治疗方法,都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治未病的实践经验。推进“中医生活化”,能增强全民身心健康。
张其成建议,把中医变成一种高雅又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各相关部门发挥主体作用,重视中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价值,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医疗机构、学校、媒体广泛开展宣教,逐步推动全社会形成“中医式”的生活方式。
“扛”起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担当
“从拜祖大典现场到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会场,这一路过来,给我的最深感受就是震撼。”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表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人文始祖,而《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的经典理论著作,也是中医学诞生的开篇之章,对于河南而言是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赋予中医药时代品质,使中医药在历史文明上能再创辉煌。”王琦说:“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培育,而人才培养离不开适合的教育模式。除了院校教育模式,中医人才培养离不开技术教育也就是传承教育,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包括历代的中医名家都是传承教育。同时,推动中医药发展,也要着重选拔精英人才、骨干人才,培养名医名师名家,用高素质人才来引领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壮大,承担起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使命。”
“对于河南而言,拥有厚重绵延的中医药历史文化积累是优势,也是责任。站在这片热土上,更有责任让中医药文化从这里出发,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力。”王琦院士建议,河南要“扛起”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担当,除了传承传播古籍经典文化,也要加速提升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研究成果再创造,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赋予中医药在新时代下更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卢文军 史治国 文 徐宗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