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线

偃师商城内发现2处府库遗址和1处仓储遗址

城事 用户:张频 1878℃
偃师商城内发现2处府库遗址和1处仓储遗址

府库遗址内的房屋基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秋收冬藏,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在偃师商城遗址40年的考古发掘历程中,陆续发现的2处府库遗址和1处仓储遗址,这里近4万平方米仓储区,见证了3000多年前的农耕文明。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领队陈国梁详细解读了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5座圆形建筑基址,或为商代国家粮仓遗存

  从2019年至今,考古人员在偃师商城小城的西北部,勘探发现了8列共计25座圆形建筑基址。它们的平均直径在10.5米左右,深度多为0.3米至0.5米,个别基址的“圆心”中有一个粗大的中心柱,直径约0.3米,深度约0.25米,周边分布有不太规律的小柱洞,直径约0.1米。从上往下看,基址面上有“十”字形或略呈“十”字形的埋柱沟槽。

  这些圆形建筑是什么?对比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发现研究,考古人员认为,它们应该是一种名为“囷(qūn)”的仓储设施。“这是首次在先秦时期都邑级别的遗址上发现并确认的仓储区,也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国家级别的粮仓。”陈国梁介绍,勘探与发掘表明,该区域内具有规律分布为南北10列,每列10座左右圆形建筑基址的空间。

  这些粮仓能存放多少粮食?陈国梁简单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囷仓3米高的话,一个囷仓就能盛放将近750吨的粟(小米),约75万公斤。那么,8列25个可存量有1.8万多吨,大体可以供7万多人吃一年。考虑到该区域的面积将近4万平方米,可以规划安置100个左右的囷仓,如果存满粮食,可维持20万至30万人一年的基本消耗。

  结合植物考古的结果可知,当时粟类作物在中原地区的比重持续上升,偃师商城发现容量庞大的仓储区正是这一阶段农业生产水平的体现。目前,这片仓储区尚未发现粮食遗存,这或许与其建筑构造有关。

2处府库遗址,当时或许也具备仓储功能

  偃师商城内的储藏区,还包含2处府库遗址,分别是位于城址西南部的第Ⅱ号建筑基址群和小城东墙外大城内的第Ⅲ号基址群。

  历年的勘探与发掘表明,第Ⅱ号建筑基址群内规律分布着东西向16列至18列、南北向6排的长方形建筑,周围环绕水沟和道路,外侧环绕有围垣,北侧和东侧至少各存在着1处门道。近年,考古人员对第Ⅲ号建筑基址群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发现其与第Ⅱ号基址群类似,内部规律分布有5排,每排14座至15座,共77座大小相近、形制规整的长方形建筑基址。

  这2处建筑基址群的作用是什么?以往,有研究者认为是储备物资所用或兵营。陈国梁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尚不能判定其具体功能。不过,如果这两处建筑基址群真如部分研究者认为的属于储备物资之用,那么偃师商城发现的仓储类设施数量众多、规模巨大,储量将十分惊人。

为深入认识偃师商城性质与功能提供证据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囷窌(jiào)仓城,逆墙六分”的营建规制;《礼记·月令》中也提到“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的行为。陈国梁认为,这应该就是对以偃师商城为代表的都邑类城市营建行为的总结。结合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仓储区是都邑类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仓储区和其他储备物资的场所(府库)种类多、容量大,是偃师商城的突出特征。”陈国梁说,这些建筑见证了偃师商城的兴废,是探讨和深入理解偃师商城性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随着考古工作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答案最终浮出历史的水面。(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实习生 卢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