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砍伐到守护,从索取到回馈,从冲突到共生……秦岭脚下的蓝田故事,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斌
入秋,秦岭层林尽染,迎来最富诗意的季节。记者走进秦岭北麓的西安市蓝田县,感受到绿满秦岭的背后,是人们从索取到守护、从对抗到共生的观念变迁。
这里的一草一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部无字大书,记录下发展观念的更迭、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从伐木声声到绿波荡漾
1666.8平方公里的秦保区,占蓝田县全县面积八成以上,不仅是西安的水源涵养地,更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晨雾如轻纱般缠绕山峦,蓝田终南林场智慧护林调度中心的屏幕已悄然亮起。55岁的程平西站在那里,目光从实时跳动的数据移向窗外无人机巡护的茫茫林海。33年光阴,他从挥斧伐木到触屏护林,见证了一片森林的生死轮回,也亲历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转向。
“那时候,我们上山揣着锯子和斧头,说是‘伐劣留优’,可为了养活工人,多挑好树砍。”程平西深知,砍树只是一时之策,种树、护林,却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坚守,是漫长的修行。
转变,源于理念的更新和政策的托举。进入新世纪,秦岭生态保护力度空前,程平西和同事放下谋生的斧锯,拿起播种的铁锹和镢头——他们从森林的索取者,转变为忠实的守护者。
“过去,我们林场从东到西,不少地方光秃秃的;这些年,种树不停,一棵接一棵,林子越来越密。”程平西说。
“林子密得连过去人踩出来的小路都找不着了!”53岁的护林员贺社勋接过话头,“巡山时得用头‘钻’进林子!”
浓郁的绿意,是汗水浇灌的成果,也是生态恢复的明证。巡护员陈建卫的日志里,近期频频出现林麝、麂子等野生动物在浅山区活动的记录。“它们敢下山,说明人为干扰少了。这是对我们守护者的最好回报。”陈建卫说。
护林人的管护方式也告别靠脚丈量、靠眼观察的原始阶段。据记者了解,这里有129名专职网格员穿梭林间、34架无人机巡航天际,“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网络,让每一棵树木都沐浴在科技守护的阳光下。
蓝田县山区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常建权用数据勾勒守护的效果:3年完成秦岭北麓植被恢复9000余亩;6座小水电站在西安率先拆除复绿;安装16套视频监控严防“五乱”反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实施18个项目,修复面积9242.18公顷,投入8.23亿元,成功跻身国家级示范区。
目前,蓝田森林覆盖率已从历史低点跃升至57.43%,秦岭保护区更达到64.66%。
山水间寻找“度”的智慧
保护,绝非画地为牢式的封闭,而是在敬畏之心下,寻求与自然的共生之道。秦岭脚下,一批带着新观念、新技能的“外来者”,尝试用界限与尊重,回答“如何与秦岭相处”的命题。
在海拔1200米的灞源镇,凉爽的气候是天然的吸引力。39岁的李洋,是一位有留学经历的创业者,对生态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他的民宿梦想,始于对山中宁静的喜爱。
民宿建设之初,他请来的设计师,有的方案现代感十足,却与秦岭自然风貌格格不入;有的想把土坯房改成酒店的精致模样。“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要的是村庄本来的面貌,不想把这里改得面目全非。”因理念不合,先后两任设计师都被李洋辞退,他转而拉上做了一辈子木工的父亲一起动手。
父子俩亲手打磨的“胡桃树下”民宿,保留了老房梁,院子里复垦了水稻田,田埂边点缀着荷花,几棵老核桃树被悉心照料。这份乡土味道让民宿成了网红。
秋日午后,游客坐在竹椅上,看松鼠跃于枝头。李洋说他的体会是:“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收敛人为干预,秦岭本身就成为最大的吸引力。”
在普化镇经营“水麓蓝山”民宿的韦战国,曾从事特种设备安装,对“准入”二字有深刻理解。“就像我以前的工作,必须获得许可才能进行。在秦岭脚下做事,更需心存敬畏。我们的卖点是秦岭,要想卖得好,首先要保护好。”
在这个经营逻辑下,韦战国拒绝了将河滩硬化或多建设施的建议:“地上就种树,呼应自然,而不是强行改变它。”
湖中养鱼增收的提议也被他否决:“影响水质。”
韦战国还坚持不搞过于喧嚣的娱乐设备:“唱KTV肯定不行,山脚下原本安静,我们作为外人,就应该保持这里的安静。”
……
这些“融入者”自觉践行生态伦理的故事表明,好的发展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能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康。
根植乡土的内生力量
不光是“外来者”,秦岭脚下的本土乡亲,也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展现出一种更具韧性和生命力的智慧,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和长远眼光的守望。
在灞源镇青坪村,36岁的方毅曾在西安从事家装10年。看到家乡旅游兴起,2023年他选择回归,与父亲翻建老宅开办民宿,有着最地道的“家常味”:房前屋后的时蔬,邻家散养的土鸡土蛋。
“游客来,就是冲着我们这儿的山水人情,环境破坏了谁还来?”即便暑期天天客满,方毅也未想过盲目扩建,“动静太大会打破村子的宁静。”
村民方四海的农家乐能同时接待30桌客人,生意红火,但他和村里人都严守规矩:厨房必装油烟、油水分离器,污水全部接入村里的处理设备。“全村7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都这样。”
自觉的克制、共同的规则,铸就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秩序。
辋川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隐居地,《辋川集》的诗歌让这片山水诗意流淌。
在镇党委书记张毅的书柜里,一边是被否决的大型项目方案,一边是厚厚的王维研究资料。“不少客商带着投资来,但可能破坏生态的项目,我们都婉拒了。发展之心再迫切,也要先守住底线。”
张毅主动在社交平台向王维文化研究者请教、学习。“搞文化传承不能闭门造车,要让王维留下的遗产‘活起来’,不被商业淹没。”
辋川河畔,一条新修的小路被命名为“欹湖路”。这是考证王维笔下“辋川二十景”后,与村民共同商议的结果。镇里还系统勘察了二十景遗址,设立标识,历时八载编纂《新修辋川志》。
在守护生态与文化的同时,辋川人也在为生计寻找新出路。面对白皮松产业下滑,他们依托38万亩林地,转型发展中药材。目前,辋川中药材种植已达3000余亩,覆盖15个村。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用,辋川的实践,是一条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文化底蕴赋能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
青山不语,自有答案;秦岭无言,见证一切。
从砍伐到守护,从索取到回馈,从冲突到共生……秦岭脚下的蓝田故事,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钢筋水泥对田园牧歌的替代,而是如何在发展中保留那份乡土的宁静、自然的壮美和文化的根脉。
本文内容转载自:新华网,原标题《瞭望丨同心守护大秦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